高铭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

2019.08.08 星期四:高铭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

  最近接触了很多刷新三观的事,但远没有这本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来的实在。

  书很厚,有很多个故事,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才读完。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可能性。

  以前经常会想,我们这么努力,却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周遭的人群和时光的流逝。在岁月里,什么都不重要。但是这本书从另外很多个全新的角度,诠释了很多种可能性。

  尽管更加虚无和飘渺。

  但是有趣,值得思考,不就行了。

东野圭吾《恶意》(电子书)

2019.03.04 星期一:东野圭吾《恶意》

  这本书看到最后三分之一,才感觉真正进入正题。

  看到最后才明白,真正的“恶意”来源于家庭产生的影响,来源于自己深深的嫉妒。而看到豆瓣上的神评才明白,可能最终的恶意,是来源于讨厌“爱管闲事”的人彰显出来的“优越感”。

   其实我们都不喜欢被别人“拯救”,别人给的救助,不过都是“嗟来之食”而已。 潜意识里,就需要能够看穿和远离那些想通过帮助你而彰显“优越感”的人。 真正的拯救,是在别人或者自己的帮助下实现的“自我救赎”。

W.Somerset Maugham《月亮与六便士》(徐淳刚 译)

2019.01.07 星期一:W.Somerset Maugham《月亮与六便士》(徐淳刚 译)

  这是一个不被世界接受而又出类拔萃的富有真正个性的赤裸裸的“没有躯壳的灵魂”的故事。悲伤与否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:“ 攫住斯特里克兰的,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。 ”

  —— 是最极端地创造美的激情。

  简单的剧情,运用了大量细致的笔墨,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,并试图让人相信:这是从第三方最客观、最公正的角度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和说明的道理:

1、“做自己最想做的事,过自己想过的生活,求得内心安宁,怎么能叫作贱自己?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,一年赚一万英镑,娶一位漂亮的妻子,就是成功?我想,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,你对社会、对个人的要求。”

2、“也许,在我们的潜意识中,我们很看重自己对别人的影响,别人是否重视我们对他的看法很重要,如果我们对他的看法没有影响到他,我们就很讨厌他。我想,这正是人性虚荣最痛的创伤。”

3、“ 一个人因为看到另一种生活更有意义,只经过片刻思索就抛弃大好前程,这才需要足够的个性。勇敢走出这一步,绝不后悔,这才真有个性。 ”

  追求极致的理想,并不是那么地容易,但是只要有追求极致理想的激情,就能做到。

余华《第七天》

2019.01.06 星期日:余华《第七天》

  已经不记得很久以前看的《活着》的内容了,只记得读完后整整一周整个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,所以这本《第七天》买了很久一直没敢读。

  这次感觉准备好了,但是读完以后,可能因为和几年前的心境不一样了,感觉故事里的人的悲伤,应该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。

  其实本可以不用这么悲伤,故事里的人物感受和找寻不到生活的美好,是自己时刻让自己处于悲伤之中,然后用这悲伤的气氛再来感染到自己。

村上村树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

2019.01.01 星期二:村上村树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

  可能因为自己也喜欢跑步,但并不能说自己是个合格跑者,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:能够坚持跑步二十多年的人,不得不让人佩服。

  这本书比预料地更加精彩,不仅仅是跑步,还是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。讲述从平凡到成为一个名作家的积累和经历,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一些看似浅显的道理:

1、 写东西的时候在写的最顺畅的时候停笔,第二天才能更好的接着下去。那么,读书也是一样。

2、计划不是给别人看,也不是给自己看,而是真实的应该为完成它而制定,做不成假。

3、专注力和忍耐力是多么地重要。

4、写作往往不是思考成熟才下笔,而是通过写作来思考:“职业性地写东西的人恐怕很多都是这样,我是一边写一边思索。不是将思索写成文字,而是一面写文字一面思索。”

5、超越的,只应该是自己:“小说家这个职业,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。书的销量、得奖与否、评论的好坏,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,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。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的基准,这才至关重要,这才容不得狡辩。在这层意义上,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,对于创作而言,其动机安安静静、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,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。”

6、单拿游泳来说,为了不同的目的,或是为健身,或是为超越速度,目的不一样,过程也许就会不一样:“明白啦。目的明确就容易办。”

7、把耗费时间能说的这么清新脱俗和富有诗意:“当然得耗费时日,在这种情况下,付出时间是最好的捷径。”

8、每个人最深的底线: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营生方才获得。 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