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说,如果看这部电影没有觉得好看,没有产生共鸣,都是幸福的,但是我要说:
个人觉得,人与人的经历不同,更不要说两代人之间顾。人与人本来就会有代沟。比如说你是建设一栋楼的人,从选址、画图、施工,再到建设好的装修,“生产者”和建好以后生活在这栋楼里的“享受者”,经历不一样,就会有着本质的区别。
所以不同经历的人,不能要求他们有相同的看法,但需要每个个体都有着优秀的向上的思想和激情。
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太过于悲观了,就和《大象席地而坐》一样,只看到了悲伤的一面。
作者: 被追忆的城
余华《第七天》
2019.01.06 星期日:余华《第七天》
已经不记得很久以前看的《活着》的内容了,只记得读完后整整一周整个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,所以这本《第七天》买了很久一直没敢读。
这次感觉准备好了,但是读完以后,可能因为和几年前的心境不一样了,感觉故事里的人的悲伤,应该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。
其实本可以不用这么悲伤,故事里的人物感受和找寻不到生活的美好,是自己时刻让自己处于悲伤之中,然后用这悲伤的气氛再来感染到自己。
村上村树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
2019.01.01 星期二:村上村树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
可能因为自己也喜欢跑步,但并不能说自己是个合格跑者,所以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:能够坚持跑步二十多年的人,不得不让人佩服。
这本书比预料地更加精彩,不仅仅是跑步,还是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。讲述从平凡到成为一个名作家的积累和经历,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一些看似浅显的道理:
1、 写东西的时候在写的最顺畅的时候停笔,第二天才能更好的接着下去。那么,读书也是一样。
2、计划不是给别人看,也不是给自己看,而是真实的应该为完成它而制定,做不成假。
3、专注力和忍耐力是多么地重要。
4、写作往往不是思考成熟才下笔,而是通过写作来思考:“职业性地写东西的人恐怕很多都是这样,我是一边写一边思索。不是将思索写成文字,而是一面写文字一面思索。”
5、超越的,只应该是自己:“小说家这个职业,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。书的销量、得奖与否、评论的好坏,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,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。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的基准,这才至关重要,这才容不得狡辩。在这层意义上,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,对于创作而言,其动机安安静静、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,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。”
6、单拿游泳来说,为了不同的目的,或是为健身,或是为超越速度,目的不一样,过程也许就会不一样:“明白啦。目的明确就容易办。”
7、把耗费时间能说的这么清新脱俗和富有诗意:“当然得耗费时日,在这种情况下,付出时间是最好的捷径。”
8、每个人最深的底线: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往往通过效率甚低的营生方才获得。 ”
石田衣良《孤独小说家》
2018.12.23 星期日:石田衣良《孤独小说家》
是第二次看这本书了,第一次是在电子书上看的。相对于电子书,纸质书看起来感觉更好,还可以用铅笔勾画一下。
刚开始还担心几个小时读不完,但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。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手法,轻描淡写的描述平凡而坚韧的生活,细腻而平滑,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。
毫不出彩的平凡生活,坚持不懈的平淡生活,固守悲伤的沉静生活,通过坚韧和努力,获得成果。
模式切换
经常都要切换一下模式,不然很无聊的,切换到认真看书模式。
本来想着计划一周看四本书,但对着之前买的一堆还没看完的书,再看到那一格一格向前跳动秒针,心想,那就试一下每天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感觉好了。
今天还好,看完了一本普通长度的,感觉就像跑完步之后的饱腹感一样,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