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姆《阅读是一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

2024.10.22 星期二:睛 毛姆《阅读是一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

  这本书读了好久,因为讲的太生动有趣了又去读了《傲慢与偏见》,里面还介绍了好几本非读不可的书,但实在没有时间只能推迟了。

  毛姆的这本《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》,讲的都是作者的八卦,但讲八卦篇章的名字是“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”。

  竟然每一位伟大的作家,几乎都是……用当下的词来形容或许就是“离经叛道”,每一位大作家都拥有特别犀利的性格特色,直白点说就是每个人都有特别极端的一面。也许这就是构成伟大小说的前提条件!

  每一个人都是菱角突出的个体,如果过份打磨,会将每一个人都变成大小相等的玻璃球,但玻璃球的内部也是五彩斑斓的。

  曾经天真的以为,自己要当一个好人。好人就是力所能及做一切善良的事情。但实际上,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每一个人都善良与恶毒的集合体。一个人邪恶过,也善良过,才是真实的人。

  所以我鄙视一些人,讨厌一些人,仰慕一些人,喜欢一些人,才是最正常和真实的自己。

  毛姆这本书还挺有意思。

  现当下我们这个地方,只要算是所谓的正能量出名了的人,放一个屁都是香的,这人的传记(如果有的话),这人的历史,小时候甚至是婴儿的时候,放一个屁都是香的。

  而毛姆向我们揭示的几位伟大的作家如托尔斯泰、巴尔扎克,都是在某一方面恶习缠身的人。要是放在当下我们这里,无论他的能力再出众,都不过是那只首先被打的出头鸟。

  当我们还在从小为争当“人上人”而奔波的时候,毛姆说:“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赞扬之处。人们工作就是为了享受休闲时光,只有蠢人才会因为如果不工作的话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而工作。”

  这不是一种错觉,我好像和大多数作家都有那么一些些相同点。

  突然感觉,我们的人太多了,身边的人太多太多,路上的车也太多,每到了节假日的拥堵也是特别惨烈。

  所以,如果我们这么多人,每个人都写一点东西出来,优秀的肯定不少,但不优秀的肯定也非常多。

  因为太多人聚在一起了,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应该依托于一些见过的东西,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肯定雷同的太多,而且因为空间狭小,稍一不留写的东西就容易刺痛到别人。

  毛姆说:

  “作家都是很勇于探索的人。

  每当我写小说之前,我都会再读一遍《坎戴德》,这样一来,我心中便知道明朗、优雅、风趣的语言该是什么样了。

  创作者之所以创作,是因为内心之中强烈的渴望促使他们通过创作将自身的性格外化。

  他们真正想做的是通过手中的笔、颜料或是粘土——通过他们各自擅长的种种手段——卸下灵魂背负的重担。”

  毛姆理解的:真、美、善。

真:真理理这个东西:所有真相说出来都没那么好听。为了自己的虚荣、舒适与利益,人类往往更倾向于牺牲真理。支撑人们生活的不是真理,而是装模作样的伪装,以及他们的理想主义。

美:和毛姆的看法一致,审美这个东西,都不过是每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偏见而已。如果有人信誓旦旦极其声泪俱下的向人描述什么美,或者什么真,一定一定要远离这种企图把自己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的垃圾。

  毛姆说: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用。如果艺术是一种慰籍,那么它的作用就足够了。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法避免的邪恶,倘若人们能够时不时退缩进艺术之中寻求一些庇护的话,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;何况这并非逃避,而是为了汲取新的力量来面对那些艰险。艺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美,而在于正确的行动。

  重要的只是它会在此时此刻为我们带来审美上的震撼,而这种震撼又会激励我们的行动。

爱:喜欢的人从爱变成所谓的”亲情“,确如毛姆所说:“爱情书写的故事往往要以悲剧收场。”

  我们但到现在还在大肆宣扬爱是永恒。原来就像是烟花一样,那一颗,即是永恒。

  毛姆引用雷昂修士的话为书作结:生命之美无外乎克尽本分,顺应天性而已。

扎米亚京《我们》

2024.10.17 星期四:睛 扎米亚京《我们》

  电子书上看了一半,纸质书看了一半。

  本来觉得有一些些摇摇欲睡的感觉,人物名字还包含一些爱称,场景和心理描写尽管大部都很精彩,但是看着确实有一些累,应该在《1984》《美丽新世界》之前看这本的,但在看完最后的译者后记的之后,才明白扎米亚京和《我们》这本书的不容易。

“也许,自小熟读经典名著的人,都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鲜明的个性。

多年以后,他在戏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评价自己的成就:“六册散文,六部剧本,六艘破冰船。”

“对于作家而言,丧失写作的机会就等于宣判了死刑。”

而移居海外地作家而言,其实是一个万分痛苦的决定。

擅长在外表丝毫没有相似之处的人身上,发现内在的共性。

幸福与自由不可兼容,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。”

  难以想象,俄文的手稿被翻译成中文还印刷在这么精美的纸质书上,光是这样的文字好像就把两个世界隔离的如此之远,再加上时光的侵染。

  等有空了有时间了真的自由了,再把这些翻出来重新阅读,才能真正深刻的感受到吧。

沈星星《边水往事》

2024.09.17 星期二:睛 沈星星《边水往事》

一天的时间就读完16万字的《边水往事》,而有些20多万字的书却读了十多天还没有看完。

原来不会因为什么电影电视剧而跑去看原著,但电视剧里人物的剧情走向和一些人物的结果并没有交代清楚,有点好奇,就买了这本《边水往事》来看看。

原来书里都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故事,有点像纪实文学的感觉,而电视剧里面把所有发生的故事都串联起来了,有主角有主线。

不存在哪一个表述的更好,都诠释了那些困难的国度困苦的故事。反过来看我们现在时常嫌弃的生活,好像那些不好的东西相比之下也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了。

总的来说,《边水往事》电视剧是很不错的,书也挺好。

站在上帝视角去看,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读了看了想了完结了,在心里泛起波澜,感受并没有那么地强烈,但生活就是这样,平静中带着少许的绝望,又处处存在着希望,珍惜的感觉。

陆幼青《生命的留言》

2024.08.29 星期四:睛 陆幼青《生命的留言》

  《生命的留言》这本书,在2000年刚出版就买了,翻来翻去只翻了前两页,还来不及看就被哪一个同学借走了,忘了是谁,到现在也没有还给我,但还记得,有那么一本书,作者叫:陆幼青,真的是生命的留言。

  前段时间在二手书网站上买到了,书还比较新,但承重的话题依然如固。是结局,也是开始,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翻开。

  真的很喜欢这本《生命的留言》,真是后悔2000年的时候没有读,时隔24年后的才读。

不过就算当时读了,可能也读不太懂吧。

  下面是部分非常不错的摘抄——

为什么用日记的形式呢,像考勤似的,勤奋与否一目了然。

日记里也可以写论文,还可以写诗,可以写更多自己的故事。

日记还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真实,这种文字不太容易有假,而事实上,到了我这样的境地都会觉得说假话已经没有多大的必要了。

真实,就是价值。

我们做不到真实的人生,至少能写真实的日记。

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, 这坚信这一点。

人生如一场盛宴,我是中途退席,不比晚骤散,可以只跟身边人说一声便扬长而去,想来想去,还是用这本日记吧。

想自己过去在探望病人常叮嘱别人“多多卧床休息”之害的话,觉得自己真是不懂事,就像送糖尿病人一大盒蛋糕,你一出门,别人就得扔掉,可还得记你这份情。

癌症是一种慢性的消耗性疾病。

几天的日记写下来,到了早晨便有了一种莫名的兴奋,起床时看了一眼钟,正好是6点。洗漱完毕,在沙发上睡着了,醒来时,已是7点钟了。

这一个小时的丢失让我感到深深的失败感:天哪,我竟然管不住自己的时间了……

这种观念强烈得可能摧毁一个强健的肉体,而且它还是所有肿瘤病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,我想,它可以抵消至少一半的医疗作用。

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,但我很快地问自己:哭能治病吗?如果不能,那就以后再哭吧。有人战胜过癌症吗?如果有,我为什么不试?类似的选择题我做了很多,全部都简单明了,几乎不需要智慧,但就是这些装箱单的答案使我学会与“狼”共舞的生活。

我的家庭塑造了童年的我,其实也早已为我的一生定了型,不写我的家人,实在难以说清楚我是谁。

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,两个姐姐有意无意地教会我如何跟女孩子们相处。套用简爱的说法:我知道我长的不美,也不高大强壮,更不富裕,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,更重要的是,我是这世界上真正了解你的人。

这一招百试百灵,对女孩说“我了解你”很有威力,男人没有了镜子关发会乱点,而女人则干脆没法活,因为女人像蝙蝠,是靠反射波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。

人类总是对难吃的东西上瘾,并最终形成嗜好:烟、酒、茶、可乐、咖啡、巧克力、槟榔、榴莲大麻等、哪一种是因为好吃才有第二次第三次的?人类总是对费钱、耗时、劳力、伤神的事来劲,并形成嗜好。

嗜好是灌装和快乐。

嗜好是主人的商标。

嗜好是最好的借口。

嗜好是官员的命门。

嗜好是朋友的源泉。

嗜好是我们的优点,同时是我们的缺点所在。

不必看中那结一眼望去就很美的东西,它们往往会飞快的消失,只有那些看上去不怎么舒服,但却吸引你的东西才可能成为你的嗜好,你的终生伴侣,或者你的终生处罚。

爱情也是如此。

我见识过很多雨,黄山的雨是墨、海上的雨是线、草原的雨是绿、戈壁的雨是苦,而城里高楼间的雨只是水,偏这江南的雨是心情,各种各样的心情,常历常新的心情。

而20年前的人尚在,只是他只能在一个接一个的,昨天的选择里,前行。

想哭,最后浅淡地一笑。

中国人不知从何时起变得耻于谈及自己的快乐,好像快乐是世俗的、是平凡的,我们就不能明快地追求它,尽管我们人人内心都对它渴望。在我们身边官员问过平民快乐吗?教室有问过学生快乐吗?上级问过下僚快乐吗?父母问过孩子,孩子问过父母吗?

中国人常常用另外一个来含糊地表达这些意思:幸福。

我在生病房呆过,那里的病人个个气急败坏,家属个个紧锁眉头,其实真的不必这样,忧愁能治病吗?如果能,我现在就开始肝肠寸断。

我在生意场上呆过,那里的人也不快乐,想赢怕输;我也在机关里呆过,那里的人很多已经不会大声地笑了;我在学校里呆过,发觉从校长到教师都有事情挂在心上,挥之不去,孩子们从一大堆功课中体会成人世界的不快,哪里会有人教孩子们去追逐快乐?

我也曾是你们中的一员,我了曾经有那么些前不断,扔不了,做不完的事在手里,在心里,以至于我很少去想快乐在哪里,现在,我不了。

如果你一步一步地照着学校的要求做,你会是个通用的标准件,我不想哄你,你可以把自己从人才队伍里划分出来,现在找工作尚可参阅《人才市场报》,以后,要有看《劳动力市场报》的心理准备。

我看的书至少有70%即使无害也是无用的,但转念一想,那恰恰是阅读的真谛了,金子是从沙里淘出来的,如果沙子是从金子里提炼出来的,那我们现在住的当是金砖焊就的屋,带水泥手镯:晃眼、硌手。

如果打定主意行走江湖的,4年大学就够了,学习本就是一辈子的事。

这就是我说的“底气”,别人在谈天的时候你能够不自卑的加入,自个创业时不觉得不学无术心里虚就是底气,这跟读了几年书没有关系。

这些东西堆积到一定厚度。

笔写的东西感情和理念往往是先行于事实的。当然外国的历史也是文人写的,但外国文人较之中国文人而言,他们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,是研究者的身份,而中国文人却是角色多变,志向远大,是参与者的身份。

我的日本本就是风雨间隙的产物。

待到点自己的页面,但我依然觉着陌生,好像是别人的文字。

曾经着意的培养过小女对广告的兴趣,但最终觉着了自己的刻意近于迂腐,不再提了。

如果我的日记因病写不到我自己给定的目标……

不懂得清风不必与钱买

农民的计谋和城里人的计谋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处世技巧的主干,我们常说自己拥有五年的文化,更多的时候也不过是这些东西而已……

茶有很多与咖啡暗合的东西,比如都能提神,但茶是让你清醒而咖啡是让你兴奋。

去欧洲的中国人不少了,问:对什么感触很深?大部人答:那街头的露天咖啡馆和坐在露天喝咖啡的人。

又问在上海工作的老欧们,对华人印象如何,我听到过一个最直率而且是友好的回答,虽然他的言辞是批判的:“看不起。尽管华人守法、勤劳、有教养,但是他们每周工作7天。”

  生命的留言。

  一个知道自己人之将死,知道自己还有最后剩余时间的人,留下来的叫做生命的留言。

  那我们的每一天,也都是自己最年轻的一天,老病 是谁都躲不过的病,是谁都有从出生那一刻或者说先天就有的病,我们挥霍的,也是自己生命的留言。

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《爱情和其他魔鬼》

2024.08.20 星期二:睛 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《爱情和其他魔鬼》

  大名鼎鼎的《百年孤独》还没读,有点惧怕复杂的人名(不过印象里面好多书一向如此)就先看了这本《爱情和其他魔鬼》。

  感觉讲的并不像一个爱情故事呢?

  不太明白为什么因为可怜就突然爱上了小女孩。

  伯爵的夫人那一段:“我是自己把绳索套在自己脖子上的”。这一段是我感觉全书最深重的部分。

  总的来说这本书:每个人物的性格描写都不错,且都伴有场景描写,还有其它一些地方写的不错。但最后感觉:基本上是女孩突然就不按常理出牌把自己害死了,其它的巧合也有点牵强了都正好遇在一起了。

  不过不同的时代背景下,往往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困境。爱情和魔鬼,一直都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里。